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紡織行業經歷了跌宕起伏的發展過程,經受住了復雜嚴峻的國際形勢考驗,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嚴重沖擊,竭盡全力保障了重要防疫物資的供給,穩步推進復工復產,支持國民經濟及社會就業回穩,同時堅持深化轉型升級,在紡織強國建設道路上堅韌前行。2021年,“十四五”新發展周期已經開局起步,國際形勢的復雜嚴峻性依然不減,由新冠疫情衍生而來的風險因素眾多,紡織行業身處深度調整轉型階段,必須勇于突破自身發展約束,積極應對、化解各種風險挑戰,努力保持平穩、健康發展,更好服務于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新戰略要求。今天,借中紡圓桌論壇平臺,我想與大家交流一些關于紡織行業2020年發展情況的信息和對“十四五”發展重點的看法。
一、紡織行業2020年經濟運行概況
近年來,我國紡織行業發展整體處于深度調整轉型、著重提升發展質量的階段,經濟總量增速持續放緩。從2012年我國宏觀經濟進入發展“新常態”開始,紡織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營業收入(主營業務收入)增速呈現明顯的階梯狀放緩態勢,出口總額、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等指標增速也呈現波動下行走勢。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引發世界經濟衰退、市場需求萎縮,紡織行業主要運行指標出現下滑,出口則在口罩等防疫物資拉動下出現超預期逆勢增長,與此前年份相比較,經濟運行軌跡發生明顯變化。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1~11月,全國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3.1%,營業收入同比下降9.7%,利潤總額同比下降8.6%,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同比下降約18%。主要大類產品中,僅有無紡布產品明顯增加,1~11月同比增長14.4%;化纖產量進入四季度后實現微幅正增長,其他產品產量均較上年同期減少。
在總量規模同比下滑的情況下,2020年紡織行業經濟運行中依然不乏積極表現:
一是經濟運行觸底回升。自3月起,隨著國內復工復產穩步推進,經濟生活逐步恢復正常,紡織行業各項運行指標增速均呈現持續回升走勢。例如,1~11月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增加值增速較今年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別回升了13.4、3.6和1.5個百分點;1~11月規上企業銷售利潤率為4.3%,不僅較2月底時2.2%的水平顯著好轉,還較上年同期提高0.1個百分點。
二是內需市場持續回暖。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全國限額以上單位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零售額同比降幅從年初超過30%逐步收窄至1~11月7.9%,8月以后單月零售額一直保持正增長。網上銷售由于更加符合疫情之下安全、便捷的消費需要,銷售規模恢復更為迅速,到7月底全國網上穿類商品零售規模已超過上年同期水平,1~11月同比增長5.9%。
三是出口競爭力穩定釋放。根據海關統計數據,2020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達到2912.2億美元,同比增長9.6%,出口規模接近行業在2014年創下的歷史最好水平。其中,口罩、防護服等防疫物資對出口的拉動作用突出,占行業出口總額的比重達到25%左右,這使得紡織行業出口結構發生變化,紡織品出口額首次超過服裝,占出口總額的比重達到52.8%。服裝出口形勢上半年較為嚴峻,但下半年隨著海外經濟重啟,我國紡織產業體系的完善性和供應鏈運轉的穩定性優勢顯現,服裝出口逐步好轉,到年底出口額降幅已收窄至6.4%,自8月起單月出口額均實現正增長。
四是產業鏈部分環節表現良好。產業用紡織行業在防疫物資拉動下,經濟運行態勢持續良好,1~11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6.4%,利潤總額同比增長218.6%。家紡行業生產及盈利規模均已超過上年同期水平,1--11月工業增加值和利潤總額同比分別增長0.3%和21.7%。
二、 “十四五”時期紡織行業的發展基礎與形勢
曲折坎坷的2020年為“十三五”畫下句點,回看過去五年,我國紡織行業在世界第一生產大國的基礎上繼續實現長足發展,為“十四五”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基礎。隨著科技創新與應用能力穩步增強,紡織行業不僅保持了產業體系完整、供給規模穩定優勢,而且全產業鏈先進、優質、綠色制造水平均顯著提升,對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作用得到鞏固,在國際紡織供應鏈中的影響力持續加大。從規模上看,目前我國纖維加工總量約占全世界的50%,化纖產量約占70%,出口總額約占三分之一;從綜合能力來看,我國紡織產業鏈從門類品種、產出品質,到生產效率、自主工藝技術裝備等方面,普遍達到國際先進或領先水平,不存在嚴重的短板環節,紡織行業在“十一五”時期構想的紡織強國目標基本如期實現。根據中國工程院對我國26個制造行業開展的競爭力評估結果,紡織工業是我國在全世界居于先進位置的五大產業之一,在我國制造強國建設進程中處于第一梯隊。
“十四五”時期,我國紡織行業面臨的發展形勢將更加復雜嚴峻,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層出。國際經濟、政治格局深刻調整,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國際經貿合作機制發生改變,總需求增長放緩趨勢難以避免,貿易環境風險將持續存在。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推動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國際紡織產業分工合作格局發生重要變化,我國紡織行業參與國際貿易、投資及供應鏈合作的難度必然將有所增加。但在風險叢生的形勢下,發展機遇依然存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如期完成,經濟發展長期向好,人民對美好生活需求持續釋放,將推動空間廣闊的內需市場不斷升級,為紡織行業提供最為核心的發展動力。新一輪科技革命深入發展,材料技術占據科技革命前沿,纖維新材料以高性能、多功能、輕量化、柔性化優勢替代傳統材料,為紡織行業實現價值提升提供重要路徑;我國科技創新軟、硬件環境不斷優化,新科技應用主體廣泛多元,為紡織行業科技創新提供優越條件,強化科技創新的發展主引擎作用。
盡管形勢復雜,站在強國目標基本實現的基礎上,紡織行業有理由堅定面對未來的信心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決心,立足國家發展戰略要求,精準把握國際產業格局調整特征,正視與發達國家在前沿科技自主創新、品牌及時尚軟實力、綠色發展主導能力、國際供應鏈掌控能力等方面的差距,強化制造體系優勢,解決好產業鏈、供應鏈短板,在新格局中開辟新局面,實現新發展。
三、“十四五”時期紡織行業的發展重點
“十四五”時期,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將向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目標開局起步。紡織行業將立足我國現代化發展新目標和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雙循環”發展新格局,在堅持科技驅動、時尚引領、綠色導向的路徑基礎上,以科技自主創新和產業結構調整為核心引領,進一步推動高質量發展,強化產業基礎,優化產業體系,以“十四五”為新起點,適應新形勢,謀求新突破,跨入新征程,實現新發展。
關于紡織行業在“十四五”時期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點方向,我想著重與大家交流兩方面的內容:
一是堅持自主自強的科技創新發展戰略,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
1.加快纖維新材料及配套裝備自主創新,補齊產業鏈短板。加快關鍵技術自主研發突破,實現碳纖維、對位芳綸、聚酰亞胺等高性能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的更優性能、低成本、規?;a,發展配套專用技術裝備,填補產業鏈尖端技術空白。發展聚乳酸、新溶劑法纖維素纖維、生物基聚酰胺、殼聚糖等生物基纖維,突破單體、原料規?;a技術,開發差別化產品,建立更加多元化的纖維原料技術路線,解決石化原料比重偏高問題,提升產業鏈安全可控性,穩固融入國內大循環。發展功能性、生物可降解脂肪族聚酯等纖維新材料,提升品質與性能,豐富產品線,強化基礎纖維材料長板優勢,更好滿足全面小康社會條件下更加多領域、多元化、多層級的消費及應用需求。
2.堅持提升綠色制造能力,打通可持續發展路徑。大力研發并推廣應用紡織綠色制造技術,著重推進生態印染加工關鍵技術突破,發展高效低耗及短流程印染技術、非水介質印染技術、綠色紡織化學品、印染廢水高效低成本深度處理及回用技術等,進一步優化紡織面料的品種品質和生產效率,降低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加快廢舊紡織品再生利用關鍵技術研發突破,提高整體技術水平,解決制約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體系發展的技術瓶頸問題,增強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推行綠色纖維材料、綠色面料等產品設計開發,建設綠色紡織工廠,開展綠色供應鏈試點示范。布局開展碳排放相關計量管理、碳中和前沿基礎研究等工作,為我國2030年前實現碳排放達峰和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做出有益貢獻。建立起適應綠色發展需要的行業綜合服務體系,完善綠色標準體系,倡導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理念。
3.發展高端紡織制成品,提升產業鏈、價值鏈分工地位。加強紡紗、織造、非織造、染整、縫制等全產業鏈精細化加工技術的研發應用,全面強化先進、優質制造產業基礎。融合新材料、新技術與內需消費升級趨勢,開發具有高舒適度、易護理、抑菌保健等功能性及多功能復合的高端紡織制成品,高品質天然纖維產品,具有感知、調節等功能的智能紡織品,不斷提升服裝服飾以及家用紡織品的品質和科技附加值。大力推動非織造技術、復合材料技術進步,提升產業用紡織品先進制造技術水平;針對醫療衛生、環境保護、應急與公共安全、土工建筑、國防軍工、航空航天等重點領域,加大產品開發力度,拓展纖維材料應用空間,為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公共安全做出應有貢獻。
4.大力發展紡織智能制造,持續優化生產效率與生產模式,保障產業穩定、安全發展。加強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工業機器人、大數據等智能制造共性關鍵技術應用研發,解決紡織智能制造重點裝備、智能化車間/工廠、智能服務系統中的關鍵技術問題。大力推動化纖智能工廠、無人值守環錠紡工廠、短流程紡紗智能工廠、織造智能化生產線、針織數字化車間、印染數字化網絡化工廠、非織造布智能工廠、服裝和家紡智能工廠建設。加快發展紡織智能制造系統集成商,組建有效的創新聯合體,推動專用裝備、自動化、軟件、信息技術等跨領域企業協同創新,形成龍頭企業先行推進、大批“專精特”企業深度參與的智能制造發展生態。通過智能制造技術突破,持續提高生產效率,優化生產流程,化解勞動力等要素資源對產業發展的制約,保障國內產業鏈的穩定性、安全性。
二是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調整為發展主線,強化對需求側的引導作用,推進產業體系現代化
1.大力優化產業鏈結構,提升紡織產業體系的價值創造能力。加強產學研用合作及跨產業鏈融通創新,以紡織新材料、綠色制造、高端紡織制成品為中心,加強相關產業鏈配套產品及關鍵技術裝備的開發應用,帶動紡織全產業體系結構升級。大力發展產業用紡織品,提升材料創新、制造升級和產品開發水平,努力貫通醫療衛生、土工建筑、安全防護等重點產品的跨部門應用體系,拓展應用需求,進一步提高產業用紡織品在纖維加工總量中所占的比重。結合消費市場個性化發展趨勢,依托智能制造創新成果,發展紡織服務型制造,提高服裝、家紡產品大規模定制服務水平,打造融合線上交易及線下服務的智能化服務平臺,拓寬紡織產業鏈增值空間。以融入國內大循環格局為核心立足點,推動紡織全產業鏈產品加強品牌化發展,以卓越的產品研發、創意設計、生產制造和配套服務為基礎,主動提升對消費市場的引領作用和掌控能力,助推自主品牌發展取得新成效。
2.立足深度融入“雙循環”發展格局,推動產業區域結構優化調整。繼續推動紡織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布局,以中西部地區特色資源條件為基礎,不斷完善產業體系、服務配套和綜合投資環境,形成有序分工合作、高效滿足內需、助力新型城鎮化的紡織產業布局體系。強化產業集群在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方面的優勢作用,打造東部沿海地區世界級產業集群先行示范區,促進中西部地區新興產業集群轉型升級。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強對國際供應鏈優質資源的整合利用,通過跨國并購、股權合作等方式,高質量獲取技術、品牌、渠道、高端制造及人才等海外優質資源;在保障國內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可控的前提下,選擇適宜地區,穩妥推動制造產能國際化布局,促進產業資源優進優出,與國內產業布局實現協同、互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