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大事者,首重格局?!奔徔椥袠I要在新的歷史時期有更大作為,需要找準定位、理清方向、明確路徑。
我們要從產業實際出發,準確理解新發展階段,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也是高質量發展階段。明確產業的價值與責任,這是我們行業發展的方位所在。
我們要從形勢變化出發,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統籌百年變局和發展新局,堅持問題導向,增強風險意識,把握戰略機遇,這是我們行業發展的方向所在。
我們要從戰略大局出發,積極構建新發展格局,在雙循環中增強產業的生命力、競爭力、貢獻力,實現供需的高質量平衡,這是我們行業發展的路徑所在。
“十四五”時期,紡織行業將以系統觀念推進科技、時尚、綠色的高質量發展。行業不再突出增量目標,而要將產業的質量提升與內涵拓展作為突破口。全面提升核心創新能力、持續發展能力和資源配置能力,使紡織行業成為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解決民生與美化生活的基礎產業、國際合作與融合發展的優勢產業。在2035年中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時,中國紡織工業要成為世界紡織科技的主要驅動者、全球時尚的重要引領者、可持續發展的有力推進者。
(一)強化科技的戰略支撐,實現自主可控、自立自強
提升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加強關鍵技術突破。圍繞纖維新材料及裝備、紡織綠色制造技術及裝備、先進紡織制成品與裝備、紡織智能制造關鍵裝備等領域加強研發創新。強化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提升共性基礎技術供給。努力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重點彌補碳纖維、對位芳綸、聚酰亞胺等高性能纖維及其復合材料領域的尖端技術空白。
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加強行業重點實驗室和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的建設和完善,推進骨干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蒲辛α績灮渲煤唾Y源共享。推動建設產業用紡織品等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承擔重大科技項目。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加強國際合作。
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和產業化水平。健全知識產權綜合管理體系,打通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服務全鏈條。強化標準體系建設。加強基礎通用和產業共性技術標準的制修訂,推動國內國際標準一體化。
提升科技人才規模與質量。發揮行業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作用,建立國際領先水平的科技創新團隊。發展高水平研究型紡織學科,培養基礎研究人才。強化職業教育、繼續教育、普通教育的有機銜接,擴大紡織專業性和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規模。完善科技評價體系,優化創新生態。
(二)暢通產業循環,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夯實基礎,塑造制造體系優勢。完善從纖維材料生產、紡織染整加工、到終端產品制造的全產業鏈制造體系。聚焦戰略性新材料和重點領域,推進產業用紡織品發展。完善產業用紡織品相關的統計與標準體系。加快全產業鏈數字化轉型。大力發展智能紡織裝備,打造基于新興信息技術的紡織智能車間、工廠。加快紡織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大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深化兩業融合,發展服務型制造等制造新模式、新業態,打造智慧化、柔性化供應鏈。
集聚資源,推進產業集約發展。深化產融合作,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推進企業與資本市場對接。提升企業應用資產證券化等金融工具解決發展問題的能力。鼓勵企業之間兼并、收購和聯合,實現資源優勢互補。適當提升產業集中度,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紡織服裝企業。發揮公共服務平臺的資源集聚和整合作用,推進產業鏈上下游合作、產學研用協同、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提升能力,強化產業安全生態。梳理產業鏈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補短板、鍛長板。大力發展煤制化纖原料技術、生物基化學纖維技術,引導棉花多區域種植,保障紡織原料供應安全。積極應對“涉疆法案”帶來的挑戰,維護我國棉紡織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加快形成新疆棉及其制品的消費者認知和地理標志品牌認知,擴大國內市場消費。加強防范金融風險,防止國際資本異常流動對產業穩定造成沖擊。積極應對數據網絡安全、創新疊加風險等產業新問題。
(三)立足擴大內需,推動供給與需求的動態平衡
以品質提升為核心,優化產品供給體系。加強流行趨勢研究、新材料新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強化產品創新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加大智能穿戴、綠色健康產品等的開發力度。推廣紡織產品大規模定制化服務,適應個性化消費趨勢。以技術創新與應用創新,擴大紡織產品在醫療衛生、國防軍工、航空航天等關系國計民生的戰略領域的應用,不斷拓展消費新空間。
以品牌建設為核心,引領消費升級趨勢。提升文化自信、品牌自信,以“大師、大牌、大事”為抓手,打造有中國特色、世界影響、時代特征的時尚生態。提升時尚創意水平,形成一批具有中國特色文化內涵的自主品牌、“國潮品牌”。推動品牌價值評價體系研究應用。持續推進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化和市場化發展。
以渠道建設為核心,提升消費轉化效率。積極推進線上線下多渠道融合。加快直播電商、社群營銷等新模式、新業態在行業的應用。探索打造行業消費節,豐富消費場景。推動渠道向低線城市和農村市場下沉,充分釋放消費潛力。積極推進專業市場的優化升級與數字化轉型。打造重點時裝周、重點展覽會,提升影響、帶動消費。
(四)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鞏固外貿優勢。在深化傳統市場開發的同時,開拓新興市場,打造多元化的出口市場格局。圍繞專業性與影響力,加強國際展會模式創新和內容創新。積極發展跨境電子商務等外貿新業態新模式,培育新的外貿增長點。推進行業質量標準、認證認可與國際并軌,以產品“同線同標同質”打通內外貿堵點。跟蹤貿易政策新變化,做好風險監測和預警。
引進優質資源。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以關鍵材料、重點裝備、核心技術為重點進行資源引進。探索建立數據要素的開放流通和共享協作機制。主動擴大優質產品和服務進口,滿足國內日益增長的消費新需求和產業需求。鼓勵企業通過并購、控股、戰略投資等多種方式進行全球化布局。引導外資更多投向先進制造、節能環保等領域,推動國內紡織產業轉型升級。
推進產能合作。平衡好國內與國際產業轉移的關系,科學引導產業國際布局與合作,避免產業空心化。打造以我國紡織產業體系為資源調配中心的全球生產網絡。綜合考慮承接地的政策環境、要素成本、社會需要等因素,優化產業布局。豐富國際產能合作模式,促進自主裝備、工藝、技術輸出。進一步深化“瀾湄”等重點區域的紡織產業投資與合作。增強海外企業的社會責任建設,強化行業組織、企業間的國際合作,為產業發展營造良好氛圍。
(五)系統推進產業綠色轉型,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
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產業體系。深化全生命周期管理,全方位推行綠色規劃、綠色設計、綠色投資、綠色生產、綠色流通、綠色消費。
強化綠色技術創新。發展綠色纖維技術,少水節能、少化學品染整加工技術,綠色制造技術,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和廢舊纖維制品再生利用關鍵技術等。在紡織全產業鏈推廣清潔生產技術,加強生產過程的污染物管控與資源綜合利用。
加強綠色管理體系。推進行業社會責任建設,不斷豐富管理工具和方法,拓寬適用主體與領域。完善綠色標準、綠色認證體系,推動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供應鏈行業示范。布局開展碳排放相關計量管理、碳中和前沿基礎研究等工作。加強印染、粘膠、再生纖維素纖維行業規范管理,建立綠色制造服務體系。
打造綠色供應鏈體系。鼓勵綠色產品設計開發,提高紡織產品綠色化水平。加強綠色纖維材料和紡織面料產品的開發及應用。以實現再生材料替代為目標,加快構建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體系。探索開展“互聯網+”紡織品回收利用行動,建設紡織產業園區廢棄物綜合利用信息平臺。
(六)優化產業布局,構筑區域協調發展的動力系統
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將產業發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區域大戰略。統籌考慮經濟規律、資源稟賦、環境容量等因素,加快形成特色鮮明、優勢互補、區域聯動、協同發展的產業布局。東部地區要立足中高端,打造國際水平的研發中心、設計中心和品牌中心;中部地區要營造更加完善的營商環境,高質量承接紡織產業轉移;西部和東北地區要依托特色資源、民族文化、傳統工藝等大力發展特色紡織。
加強重點領域、區域的集群化發展。將產業集群發展同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建設有效銜接。推動紡織產業集群的培養、建設與升級,以產業集群建設帶動縣域經濟和鄉鎮經濟發展。發現與培育具有時代性、前瞻性、引領性的數字產業集群、先進制造集群、時尚產業集群。引導各類優質資源高效集聚,推進世界級紡織產業集群和時尚小鎮建設。
引導產業科學有序轉移與承接。發揮東部沿海產業的引領優勢與中西部地區產業發展的巨大空間,推動產業的區域平衡發展。以重大項目為牽引,帶動產業鏈配套環節有序轉移,幫助承接地加快形成新的產業優勢。以行業會議、大型展會、時尚周等活動為紐帶,促進行業優勢資源向中西部流動。統籌好投資布局,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