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安全性和競爭力,加快推動制造強省建設,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指示精神,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堅定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補短板和鍛長板結合、自主可控和開放合作為原則,堅定不移推進制造強省、質量強省、網絡強省、數字江蘇建設,聚焦13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實施531產業鏈遞進培育工程,用三年時間,重點培育50條具有較高集聚性、根植性、先進性和具有較強協同創新力、智造發展力和品牌影響力的重點產業鏈,做強其中30條優勢產業鏈,促進其中特高壓設備、起重機、車聯網、品牌服裝、先進碳材料、生物醫藥、集成電路、高技術船舶、軌道交通裝備、“大數據+”等10條產業鏈實現卓越提升。
到2023年,江蘇“產業強鏈”培育機制優化完善、創新引領顯著增強、發展質態全面提升,爭創一批具有標桿示范意義的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打造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鏈主企業”和隱形冠軍企業,攻克一批制約產業鏈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關鍵核心技術,推動一批卓越產業鏈競爭實力和創新能力達到國內一流、國際先進水平,為在新發展階段“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譜寫好“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撐。
二、重點任務
(一)構建產業強鏈工作領導機制。
1﹒強化產業強鏈責任分工。建立省領導掛鉤聯系優勢產業鏈制度,研究協調產業鏈提升工作。成立產業強鏈專班,各部門和地區按照職能分工協同推進。集成部門、專家、機構、智庫等資源,對接產業鏈龍頭骨干企業,支持產業鏈協同達產增效、市場主體做大做強,促進產業鏈與創新鏈、資金鏈、價值鏈、人才鏈、政策鏈有機融合。(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負責)
2﹒建立“八個一”工作推進機制。每條優勢產業鏈確定一位產業鏈首席專家、培育一批產業鏈發展支撐機構、明確一個產業鏈專業化智庫單位、建設一批產業鏈發展園區載體、打造一個產業鏈供需對接平臺、梳理一批產業鏈龍頭骨干企業和重點項目、形成一個產業鏈專屬政策組合包、建立一張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短板長板動態表,確保產業強鏈工作有序推進。(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負責)
(二)組織區域卓越產業鏈競賽。
突出競爭性、示范性、引領性,堅持上下聯動、區域協作,競爭擇優、培塑品牌,示范引領、卓越提升的原則,通過申報、考察、遴選的方式,推動市、縣和各類開發區發揮集聚特色優勢,加強核心區與協同區協作,提升產業和企業能級,在重點產業鏈中塑造一批主導產業突出、龍頭企業引領、地標特征明顯的區域卓越產業鏈,以競賽促提升,以聯動促協同,以強鏈促循環。(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負責)
(三)實施產業鏈主導企業培育行動。
1﹒提升產業鏈關鍵環節控制力。實施引航企業培育計劃,支持龍頭企業強創新、優品牌、促轉型,培育一批掌握全產業鏈和關鍵核心技術的產業生態主導型企業。開展重點產業專利導航,強化產業鏈專利布局和運用。編制產業鏈樹狀圖,在產業鏈關鍵環節建立500家左右核心企業庫。充分發揮省政府投資基金的引導作用,利用已設子基金加大對相關產業鏈的投資支持力度,鼓勵企業通過并購、引進、參股等方式補鏈強鏈延鏈,提高產業鏈垂直整合度。實施品牌發展戰略,推進標準領航質量提升工程,在重點產業鏈打造一批品質高端、信譽過硬、市場公認的“江蘇精品”。(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市場監管局、省知識產權局負責)
2﹒增強產業鏈細分領域主導能力。實施“千企升級”計劃和“小升高”行動,支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管理提升、直接融資、市場開拓,培育一批專注于細分市場、創新能力強、質量效益優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市場占有率高的單項冠軍企業。支持產業鏈企業向上游設計、研發和下游終端產品等環節延伸,拓展設計、研發、品牌等價值鏈高端環節。支持“鏈主企業”和隱形冠軍企業直接融資,引導上市企業通過并購重組實現供應鏈優化和產業鏈整合。(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省市場監管局、江蘇證監局負責)
3﹒促進產業鏈上下游聯動發展。優化產業配套半徑,鼓勵中小微企業圍繞大企業生產需求,提升協作配套水平,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推動“制造+服務”深度融合發展,大力發展供應鏈服務企業,為制造業企業提供采購、物流、分銷等專業化、一體化生產性服務。支持集群發展促進機構、行業協會、產業聯盟等社會組織發展。完善產業鏈供應鏈金融服務。組織產業鏈供需對接活動,形成一批有影響力的活動品牌。(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江蘇銀保監局負責)
(四)實施產業鏈協同創新提升行動。
1﹒加快新型研發機構產業鏈布局。支持龍頭企業面向產業鏈共性關鍵核心技術需求,建設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在集群重點產業鏈優先建設國家級和省級產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推動產業鏈龍頭企業建設600家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構建多層次技術創新體系。(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負責)
2﹒促進企業技術協同攻關。聯合建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庫,運用揭榜制等方式支持龍頭企業牽頭對重點產業鏈“卡脖子”技術進行產業化突破。支持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研發機構等單位組建聯合體,圍繞技術研發、標準制定、批量生產、示范推廣等環節開展協同創新,構建新型創新合作網絡和利益共同體。開展50條省級重點產業鏈技術評估,全面提升關鍵環節、領域、產品的保障能力。(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省市場監管局負責)
3﹒促進創新成果產業化。積極促進國內外一流大學技術創新成果產業化中心布局重點產業鏈。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推動企業開展高價值專利培育布局,強化知識產權保護與產業化應用。加快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先導技術與產業鏈融合創新,建設“數字產業鏈”,促進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發布新技術新產品推廣應用目錄,運用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軟件政策,推動進入重點產業鏈的供應體系。(省科技廳、省教育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知識產權局負責)
(五)實施產業鏈基礎能力升級行動。
1﹒促進產業鏈基礎再造。以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為目標,針對省級重點產業鏈的核心基礎零部件和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產業技術基礎等“四基”和工業基礎軟件的薄弱環節,實施50個以上強基工程項目,補齊產業基礎短板。適應5G、人工智能、智能網聯汽車等產業發展需要,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支撐關聯產業鏈加快發展。(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等部門負責)
2﹒提升產業鏈智能化水平。開展大規模技術改造,大力發展網絡協同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等智能制造新模式,建設省級示范智能車間200家、智能工廠50家。支持重點工業互聯網平臺、電商平臺與產業鏈龍頭企業深度合作,打造數字化供應鏈,促進產業鏈企業開放合作、互聯共享,培育20個重點產業供應鏈云平臺。大力發展“循環產業鏈”,按產業鏈、價值鏈、生態鏈推進產業園區綠色循環化改造。(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負責)
3﹒加快產業鏈示范基地建設。依托省級以上經濟開發區、高新區,加快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建設,加強示范基地建設管理和質量評價,強化引領示范,培育卓越產業鏈。新增10家左右省級以上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打造一批五星級國家產業示范基地。支持大數據、云計算、工業互聯網等示范基地建設。爭創國家級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試驗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省商務廳負責)
(六)實施產業鏈開放合作促進行動。
1﹒促進產業鏈重構升級。開展產業鏈重構行動,鼓勵企業提高產品質量和穩定性、可靠性,形成國產替代進口的能力。建立產業備份系統,豐富重要產品的供應渠道,提高重點產業鏈抗風險能力。加強長三角區域產業鏈協作配套,以長三角區域的暢通循環促進國內大循環、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開展以供應鏈為單元的保稅監管改革業務試點。鼓勵支持企業建立跨國、跨省市、跨產業鏈合作機制和合作模式,穩定供應鏈、提升價值鏈。(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負責)
2﹒提升產業鏈國際合作水平。以“一帶一路”為契機,支持龍頭企業加強與國際產業、科技、金融、人才等領域的合作,開拓多元化市場、嵌入全球創新網絡,構建堅實穩固、內外循環的供應鏈體系。支持江蘇裝備、材料和零部件嵌入國際先進供應鏈,支持江蘇制造產品“走出去”,提高國際市場占有率和江蘇制造品牌影響力。利用世界智能制造大會、物聯網大會等平臺開展國際交流,在開放合作中打造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的產業鏈。(省商務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負責)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強化省制造強省建設領導小組統一領導,加大省制造強省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和省先進制造業集群工作辦公室統籌協調力度,發揮省領導掛鉤聯系優勢產業鏈制度和產業強鏈專班協調機制作用,加強省級部門協同、條線上下協作、各類機構協力,研究解決產業強鏈重大問題,推進各項重點任務落實。省制造強省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公開發布評選出的區域卓越產業鏈。
(二)加大政策支持。
聚焦集群培育和產業強鏈工作,加大對重點產業鏈和區域卓越產業鏈所在地區、龍頭企業、重點平臺等的支持力度。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企業技術改造升級、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產業鏈精品品牌培育等工作,形成政策支持合力。支持產業強鏈重大項目建設,實現大項目帶動、大中小企業配套、上下游聯動格局。
(三)強化宣傳推廣。
深入總結省領導掛鉤聯系優勢產業鏈、產業強鏈工作、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等的典型做法和經驗,加大對重點產業鏈和區域卓越產業鏈的發展模式、創新平臺、促進機構、引航企業、專精特新和單項冠軍企業的宣傳力度。舉辦區域卓越產業鏈交流活動,引導各地強化補鏈固鏈強鏈意識和舉措,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競爭力和影響力。
附件:50條重點產業鏈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