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一度的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已經展開,按照兩院院士的評選規則,院士候選人由院士提名和學術團體(中國科協所屬各大學會和各省科協)推薦。其中各大學會和各省科協推薦名單還將參加中國科協的院士候選人遴選,形成增選有效候選人。
日前,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向中國科協推選7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公示活動已經結束。
中國工程院2019年院士增選總名額不超過80名。本次增選可向工程院報送候選人的名額為: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土木、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部,農業學部和醫藥衛生學部七個學部分別不超過18名,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和工程管理學部兩個學部分別不超過12名。
據了解,此次增選除了學術團體提名外,院士個人也對紡織業人士有推選提名。引人關注的是,按照《中國工程院關于提名2019年院士候選人的通知》規定,院士提名候選人時,在堅持標準條件的前提下,要特別注意對長期工作在工程技術第一線及在民營企業技術創新中做出重大成就和貢獻的工程科技專家的提名。
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擬向中國科協推選
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名單
注:候選人按姓名拼音排序
陳文興 1964.12 浙江理工大學 教授
浙江理工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全面主持學校行政工作。主管審計、信息公開等工作。
理學博士(浙江大學),工學博士(日本信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省特級專家,中央直接掌握聯系的高級專家,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六屆學科評議組“紡織科學與工程組”成員,浙江省重中之重一級學科“紡織科學與工程”學科負責人,浙江理工大學“紡織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材料學”碩士點負責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教育部“長江學者與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負責人,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和浙江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
研究領域:
1、功能性纖維材料
2、功能性高分子材料
2、高能效聚酯反應工程
代表成果
1、200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絲膠蛋白質結構調控及提高生絲產、質量新技術(排名第一)
2、2011年度浙江省科學技術一等獎:環境催化纖維的設計制備及降解有機污染物的研究(排名第一)
3、2011年度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學技術一等獎:催化功能性纖維及其應用基礎研究(排名第一)
程隆棣 1959.09 東華大學 教授
研究方向:
纖維制品設計及其加工關鍵技術;
紡織加工關鍵元器件研究;
紡織加工過程力學研究;
紡織數字檢測與控制技術
主要研究成果:
1、國家七五重點項目“棉紡全流程萬錠工業化試驗工程”
2、紡織工業部八五新產品發展項目“清花和梳棉連續化工藝與設備的研制”
3、國家九五攻關項目“細旦滌綸與苧麻纖維混紡工藝與產品開發”
4、國家科技部十五攻關計劃“染整新技術及新型大豆蛋白纖維加工工藝研究”
5、國家經貿委十五技術創新項目“羊毛紗線結構優化技術(集聚紡紗技術)”
榮譽及獲獎情況:
1、2006年度中國紡織行業協會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項,寧波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中國紡織行業協會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
2、2007年度浙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第十屆陳維稷優秀論文一等獎。
郝新敏 1967.05 軍事科學院系統工程研究院軍需工程技術研究所 正高級工程師
長期從事纖維制造、功能紡織材料、印染技術、防護服裝等研究,注重技術創新和科研成果的應用轉化。主持或作為主要研究者完成了二十多個軍隊、省部級及國家項目,為紡織材料技術和服裝性能的提高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軍隊或省部級科技進步或發明一等獎12項,二等獎8項;獲國際發明展覽會金獎4項。授權中國發明專利68項,1項美國專利。
先后指導研究生11名,發表論文120余篇,其中SCI收錄10篇,EI收錄29篇,ISTP收錄17篇;主編專著3部、參編專著4部。
2004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6年被總后勤部評為“科技銀星”,2011年入選軍隊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工程學科拔尖人才培養對象。被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授予“2011年紡織行業年度創新人物”榮譽稱號,2012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當選中國紡織工程學會“2014中國紡織學術帶頭人”,2014年入選北京市“科技北京百名領軍人才培養工程”。2015年當選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全國紡織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蔣高明 1962.09 江南大學 教授
江蘇省鹽城人,工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江南大學教育部針織技術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紡織工程學會針織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針織工業協會專家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紡織工業企業管理協會理事會理事,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紡織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委員,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紡織行業科技人才服務戰略聯盟特聘專家,《紡織學報》編輯委員會委員和《紡織導報》專家委員會委員。多年來從事針織物CAD技術,針織裝備集成控制技術和針織新產品設計與開發方面的科研與教學。
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3項;獲授權發明專利10項,軟件著作權2項,出版專著11本,發表學術論文160余篇,其中SCI論文18篇。
曾先后被評為“中國紡織學術帶頭人”、“中國紡織年度創新人物”、“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江蘇省“333工程”第二層次領軍人才、“江蘇省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江蘇省優秀教育工作者”、“江蘇省優秀青年骨干教師”、“江蘇省高校優秀共產黨員”、“無錫市優秀人才”、“無錫市勞動模范”、“無錫市優秀教育工作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孫以澤 1958.09 東華大學 教授
研究方向:
1.高端紡織裝備技術與系統
2.機電系統設計與控制
3.智能裝備與機器人
4.太陽能光伏系統集成與逆變技術
獲獎情況:
獲中國紡織學術帶頭人、教育部創新團隊帶頭人、上海領軍人才、寶鋼優秀教師獎、上海市松江區先進工作者、機械電子工業部優秀科技工作者、國務院特殊津貼、桑麻獎教金等榮譽。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二等獎,教育部、上海市和江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創新獎,浙江省裝備制造業首臺(套)產品獎。
王華平 1965.07 東華大學 研究員
材料學學科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成果有仿毛仿棉型細旦中空滌綸短絲,一步法花色紡絲工藝與設備,一步法制備高收縮滌綸長絲,再生料制備高壓縮彈性短纖維技術與工程,新型功能化(遠紅外、負氧離子)纖維,超細電氣石納米在化纖、涂料中的應用,遠紅外腈綸纖維(中石化三等獎),粗旦多中空滌綸纖維(中石油重大攻關項目)轉光農用纖維無紡布抗紫外納米二氧化鈦表面處理等。
研究方向:
無機納米材料表面處理及功能改性、表面修飾、納米材料及碳納米管高分子復合纖維材料及新型清潔紡絲加工體系、紡絲成形理論及加工技術等研究
榮譽及獲獎情況:
1、獲錢之光教學獎,1999年
2、獲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01年
3、上海市科技創新先進個人,2001年
4、獲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科技進步三等獎,2002年
5、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技進步三等獎,2004年
張國良 1956.09 連云港鷹游紡機集團有限公司/中復神鷹碳纖維有限責任公司 教授級高工
他是兩屆全國人大代表,他是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身為中復神鷹碳纖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的他在國內擁有很高知名度,在常人眼中他已是個不折不扣的“成功人士”,可他卻在年近半百的時候,獨自踏上了一條布滿荊棘的創業之路——闖入從未涉足的碳纖維研發領域,立志做出中國人自己的碳纖維!
憑借“干噴濕紡千噸級高強/百噸級中模碳纖維產業化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2018年1月8日,張國良登上了我國科技界的最高領獎臺,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他說,“很多科學家為了碳纖維的事業奮斗了幾十年,我把碳纖維大規模產業化,都是站在這些科學家的肩膀上,他們都是我的老師。哪怕傾家蕩產,我們也要造出中國人自己的碳纖維?!?
張國良說,做碳纖維12年了,前10多年都是虧損,2018年才開始盈利,他常跟同事開玩笑,“唉呀我睡不好,為什么?每天要投入20萬,睡一覺醒來一輛桑塔納沒有啦!”但正是這10多年,給了他足夠的自信和底氣。
“我們目前是國內唯一實現碳纖維大規模工廠化生產的。在國內市場上,我們沒有成熟的競爭者?!睆垏汲錆M自信地說。
“我心里有一團火,我要做中國自己的碳纖維?!睆垏颊f,一個企業要有敢于冒風險來嘗試的國家責任感,為了獲取國家的立項支持,他甚至給當時的江蘇省科技廳廳長寫了一首散文詩作為申請報告:“我在實現一個夢想,我被夢中的激情所燃燒,做出中國人自己的碳纖維?!?
張國良認為,有些科研成果無法轉化,是研究的方向不對,所以只能以論文結束?!霸谖覀兤髽I里面那肯定不是以論文比高低。不能把這種科研創新作為生財的手段,也不能最后光光做出幾篇論文,大家來鑒定鑒定,實際上缺少產業化的基礎,這樣的科研缺少實際意義?!?
展望碳纖維產業的未來,張國良坦言,現在我國碳纖維產量仍不夠高,供應大約只能滿足需求的五分之一。碳纖維研究還有廣闊的空間,將來我國從軍用到民用,碳纖維的應用范圍會越來越廣。
2017年5月,國產大飛機C919 在浦東機場第四跑道成功起飛,標志著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可以制造大飛機的國家。據悉,C919 使用的12%的復合材料主要是碳纖維復合材料?!澳壳暗墓に?,只能把碳纖維理論上的性能發揮出很小一部分,將來還能做出性能更好的碳纖維產品,潛力很大。隨著國產大飛機等一大批國之重器成功研制,未來幾十年碳纖維的使用量肯定會加大?!?
張國良說,中國高科技產品的歷程相似——技術上一步落后步步落后,正如此前的中國芯片,跟別人的差距就那么一點點,但就這么一點點,就無法占領市場,沒有市場,沒有應用,哪有技術進步?“只有用,技術進步才能快。新能源電動汽車,我原來覺得沒希望,但國家補貼力度很大,現在大有起色。關鍵是要用,中國的高鐵也是成功的例子?!?
在碳纖維生產步入正軌后,張國良持續加大碳纖維的后道制品研發力度,將碳纖維成功應用到碳纖維自行車、碳纖維小提琴、碳纖維羽毛球拍、紡織機械零部件、空軌列車車廂等民用產品中?!坝肋h領先一點點”,如今站在行業制高點的張國良,仍然帶著夢想搏擊長空,正在繼續尋找下一個新的起點。
張國良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我學會向中國紡織工程學會推薦了中復神鷹碳纖維有限責任公司張國良董事長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